《老炮儿》:直男乌托邦 最后的血色浪漫
《老炮儿》:让我铿锵有力地跟你讲老去的忧伤 |
>>>>>>专访管虎:我像戏子,既讨人高兴也要表达
搜狐娱乐独家专稿(文/逆规则)《老炮儿》(终极预告)的题眼,就是吴亦凡手中的那本《小李飞刀》。它的题材与背景,遥续了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,当年的大院少年马小军,变成了今天的六爷张学军,但在处理方式上,它更像一部当代胡同版的武侠片。时代变了,江湖已不是张学军的江湖,他昂起头颅,手持军刀,在冰湖上划下了最后的血色浪漫。
片中的真正反派,不是吴亦凡饰演的谭小飞,不是小飞他爸的黑帮集团,而是这个新世界。城管欺压小贩,年轻人不懂礼貌,新混混不讲道义,官二代狂妄嚣张,儿子不听老子的话,人心不古,世风沦丧。一切不道德的形象,都是反派。而老炮儿张学军,讲规矩,爱面子,是道德和理想的化身。对张学军的最高赞美,来自吴亦凡的台词:"六爷,没碰上您之前,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,碰上您,我信了。"那书里写的,可不就是侠客么。
谭小飞,三环十二少,外省官二代,开着豪车,造型狂拽,却喜欢读古龙小说。他身上的所有东西,几乎都是反动的,腐朽的,只有古龙这个属于过去的符号,是唯一的例外。当他头发变为黑色,向张学军说出道歉,他才和周身划开距离,变得可爱了起来。李易峰饰演的张晓波,也是与父亲达成和解之后,形象开始发生扭转。身心俱老的"六爷"张学军,终以他的血肉之躯,固守了旧江湖的理想主义。
《老炮儿》是一种虚构的真实,气息和材质来自现实,架构和思路则很类型化,很风格化。导演管虎构建了一个胡同乌托邦,道义完美世界。其间的残酷,张学军的力不从心,不过也是为了通往热血。反高潮的结局,把这个献给老炮儿的赞歌,推到了极致。
冯小刚演得投入。六爷在很多层面上,就是他自己。他曾是引领风潮的贺岁之王,如今他已与时代脱钩,看不惯这个被互联网篡改的世界。他像张学军一样,心里老憋着一股气。冯小刚成全了张学军,张学军也成全了冯小刚。金马影帝,以及《老炮儿》的口碑,可以满足一些他内心对赞扬的渴求。
在一部分人看来,《老炮儿》的三观可能并不很正。直男癌成份严重,自恋且有过度美化"混混"之嫌。张学军和情人"话匣子"(许晴)的关系,他和儿子张晓波谈论霞姨时的语气,一定会让女权主义者感到不适。这构成了《老炮儿》"直男气质"的一部分。在这个赏男色、基腐萌当道的现时文化语境里,这有些跟不上趟的"直男气质"会让年轻人像"看戏"一样发笑。但更多的直男气质,体现在"六爷"对自我和那个逝去时代的冥顽固守里,对那个"讲规矩"的时代的认同和自信。通篇这么"认真"下来,你很难不对这样的个人坚持肃然起敬,也难免在"过时老炮儿"的天真、执拗、孤独里黯然神伤。电影给了这份直男坚持最大的礼赞,"六爷"如同"最后的武士",尽管倒下,仍满是气节。
管虎是在胡同长大,对北京有感情。《老炮儿》中,充斥着地名,比如宣武、草桥、鸟巢、丰台、金桐路等。他以前的作品,《上车走吧》中,也到处是地名,农展馆、巴沟村、三元桥、朝阳公园、六里屯等。但他和导演冯小刚们不算一拨儿,他的平民表达更有分寸感。正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,让《老炮儿》既完成了情怀释放,也实现了类似于武侠片的高能热血。管虎前几部作品,《厨子戏子痞子》、《杀生》、《斗牛》,都有一股剑走偏锋的癫狂气,《老炮儿》铿锵有力,视听则很周正,兼顾了复古与时尚。
张学军和三儿(张涵予)骑着自行车,哼着《啊朋友再见》,不管前身如何,不管在文革、在八〇年代"混混"们干过什么,至少现时的这个虚构画面,实在是太动人了。管虎模糊了前身,剔掉了军刀的腥气,只保留了侠之热血和信之力量。故事不怕俗,就怕没劲;三观不怕歪,就怕片烂。《老炮儿》有劲,拍得漂亮,这就是电影最大的道德。
(搜狐娱乐独家专稿,未经许可,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)